内容提要: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
内需疲软、消费低迷,最近五个季度综合物价持续下滑。内需没有购买足够多的东西,导致商品与服务提供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方的增长潜力也受到需求不足的抑制。对我国宏观经济最大的威胁,并非外部因素,主要来自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所导致的内需不足。
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工业、消费等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至此,7月份所有的统计数据均已公布完毕。
从投资到生产,从内需到出口,从金融到物价,所有的统计数据都共同指向一个事实:我们的家庭收入严重不足,内需持续疲软,消费依然低迷,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已经非常明显地成为投资和生产的羁绊,制约着经济复苏,影响着我们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经济措施的实施效果。
一、内需疲软、消费低迷,最近五个季度综合物价持续下滑。
国家统计局和其他机构公布的新数据,凸显了国内消费问题的严重性。
1、零售额增长幅度只及工业产出增长的一半。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7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57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商品零售额增长2.7%,餐饮销售额增长3%。在大范围降价和各地以旧换新鼓励政策刺激下,指标性的汽车销售额同比下降4.9%。
2、商品房销售持续3年大幅下滑。
我国商品房销售从2021年7月份开始下滑,伴随着持续加码、史无前例的救市措施,到现在已经持续下滑了37个月。利用1-7月与1-6月数据推算的商品房销售额6197亿元,同比下降24.1%;
第三方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7月,TOP100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19.4%,环比降35.2%,单月业绩规模继续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
3、服务零售额增速大幅下滑。
国家统计局未公布服务零售额,但通过累计的服务零售额增长幅度,可估算出7月份服务零售额增长5.4%。这比上半年7.5%的服务零售额增幅,下滑了2.1个百分点。
4、自2023年二季度开始,我国以GDP价格缩减系数衡量的综合物价持续下跌超过了五个季度。
因为国家统计局没有发布全面的消费数据,比如月度的家庭消费支出和服务业零售额,所以单纯从销售额方面,无法全面衡量消费的低迷程度。
但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是基本的市场规律。由于我们很多基础价格掌控在发改委管理的价格部门,比如水、电、气、交通运输价格、教育医疗价格、能源价格等,这类价格即使供过于求,或者国际市场价格回落,发改委依然会推动价格上调,所以,我们的综合物价还未完全反映供求关系,但反映了市场化的那一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趋势。
即便如此,7月份除包含有大量发改委控制价格的CPI同比上涨了0.5%之外,其他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PPI同比下跌0.8%,新房价格同比下跌4.2%,二手房价格同比下跌8.8%。诸葛研究院最新发布的《7月全国大中城市租金均价报告》显示,7月全国大中城市租金挂牌均价为34.81元/平方米/月,环比下降0.01%,同比下跌1.83%,同比已连续9个月下跌。
二、内需没有购买足够多的东西,导致商品与服务提供企业产品过剩,企业的增长潜力也受到需求不足的抑制。
长期以来,我们依赖于出口来消化相对于内需过剩的产能。7月份,商品出口同比增长6.5%,1-7月份,商品出口同比增长6.7%,分别为社会商品零售额增幅的2.4倍和1.9倍。
但是,一方面,有些产品的供给是无法出口的,比如房地产、医疗、教育等。另一方面,外需的增长空间也是有限的,当我们的出口对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造成较大的影响时,这些国家会通过增加关税等贸易措施来限制我们的出口。因此,尽管我们几乎所有的经济刺激措施都集中在生产端,但内需不足对生产的影响依然越来越大。
内需持续失速,已经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从1-6月的3.9%滑落到1.9%。
在家庭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政策制定者优先考虑制造业以支持经济增长,但由于国内消费疲软,也拉低了工业产出,推高了工业部门的产品库存。7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比上半年的增幅6%,低了0.9个百分点。7月份工业生产增速为四个月来最低,这增加了第三季度经济复苏的压力。
从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订单指数观察,需求不足对企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7月份,制造业PMI中的新订单指数为49.3%,连续第3个月处于收缩区,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45.7%,连续第15个月处于收缩区。
由于订单不足,制造业PMI为49.4%,处于收缩区,非制造业PMI为50.2%,处于收缩区边缘,两个PMI均连续第4个月下滑。
企业的扩张性生产和收缩性新订单之间的分歧表明,供应方面的活动数据可能继续跑赢需求方面的活动数据,这必然会对商品价格构成持续的下行压力。
金融数据也明显体现了需求不足对企业扩大生产的影响。7月份,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1300亿元,同比下降了45.3%。其中新增加中长期贷款下降52.1%。非金融企业存款净减少1.78亿元,同比多减少2500亿元。
三、对我国宏观经济最大的威胁,并非外部因素,主要来自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所导致的内需不足。
我们面对外部对中国制造产品的需求有所增长时,海外需求的风险也与日俱增。我们的商品出口正受到美国和欧盟关税上调的挤压,还有美国、欧盟、泰国、韩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准备对我们国际电商的小包裹加征关税来抑制对他们小微企业的冲击。这些贸易纠纷很重要,因为在贸易关税和小包裹关税生效后,世界工厂可能会面临部分出口产品的海外需求下降,而海外订单可能的萎缩对我国生产必定会产生影响。
但这可能不是对我们宏观经济最直接的威胁,相反,疲软的内需似乎是一个更紧迫的问题。尽管出口可能在未来几个月继续支撑经济增长,但出口肯定无法弥补国内需求方面的低迷对经济增长所造成的损失。反过来,当出口因外需萎缩而下滑时,内需也无法弥补出口收缩对经济的影响。我们应该正视我们面临的经济挑战包括消费者信心和需求疲软。
国家统计局也承认这一点。7月15日,该局在《上半年国民经济总体平稳,稳步发展》一文的结尾处表示,“我们应该认识到,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良性复苏和增长的基础仍需加强”。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表面上体现为房地产下行、股市波动和人口萎缩。实际上源于分配制度中劳动者所得比例太少和社会保障水平太低。劳动者工资收入在GDP中的比例,国际平均水平在65%左右,发达国家在75%左右,我们在45%左右。社会保障方面,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缺乏失业保险,这部分人的养老金也少到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此外,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中高收入消费者信心疲软和风险对冲。他们把钱花在储蓄上,而不是投资或一般的消费与服务上。
消费需求疲软对经济显然不利,因为它可能在工资增长和消费者支出放缓的背景下导致通货紧缩压力的恶性循环。
因此,三郎认为,对中国经济最直接的威胁不是外部威胁,而是内部需求低迷。
在7月份的月度数据发布后,央行表示将采取有助于提振经济增长的新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态:“首先,我们将加大实施力度,使(货币政策调整)更加有效;第二,我们将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规划新的增量政策”。
但三郎认为,解决内需疲软问题,已经超出了央行的能力范围。家庭和企业去杠杆化所导致的疲软的信贷数据,导致当前货币政策没什么效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提振信心和需求侧政策,需要更高层次从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入手。
【作者:徐三郎】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线上炒股配资观点